您现在的位置是: 首页  >  PPT课件  >  语文课件  >  《木兰诗》PPT课件6

《木兰诗》PPT课件6

发布日期:2020-01-11

《木兰诗》PPT课件6

学习目标

1.会背诵全诗。

2.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。

3.了解木兰的形象。

4.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的向往。

知识简介

《木兰诗》又叫《木兰辞》《木兰歌》,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《乐府诗集》,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。

北朝民歌以《乐府诗集》所载“梁鼓角横吹曲”为主,是当时北方民歌中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,因为乐器有鼓角,所以也叫“鼓角横吹曲”。

《木兰诗》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。它和《孔雀东南飞》一起,并称为乐府诗中的“双壁”。它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大。

... ... ...

朗读课文,读准字音 

要求:

(1)标出自然段序号;

(2)用笔画出不会读的生字词,并结合课下注释标注拼音;

(3)读准字音,朗读全诗。

检测字词

唧唧  机杼   军帖   可  汗   鞍 鞯   辔头    

溅溅  燕山    啾啾  朔气    金柝    铠甲 

十二转   红妆     著     旧时裳  

云鬓     帖花黄

... ... ...

跟读课文,读出节奏 

听全文朗读,大家跟读。

要求:读准字音的基础上,读出诗歌的节奏。

活动一:

(1)默读课文,结合注释翻译全文。

(2)将重点词句意思批注在句旁。 

(3)将不会翻译的词句画出来与同桌讨论,还不会的保留在班级讨论。

活动二:集体讨论不会翻译的词句。

活动三:检查重点句子的翻译。

... ... ...

文言中互文句的翻译 

①东市买骏马,西市买鞍鞯,南市买辔头,北市买长鞭。

到东市买了骏马,去西市买了鞍鞯,往北市买了辔头,从北市买了长鞭。

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,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。

②将军百战死,壮士十年归。

将士们身经百战,有的战死沙场,有的多年后重返故乡。

③开我东阁门,坐我西阁床。

打开我东屋的阁门,坐在我西屋的床上。

意思是: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,不是开了东阁的门而不进去,然后转到西阁的床上去坐着。

... ... ...

朗读课文  理清层次

课文叙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。结合下面图片,说说全诗可分为哪几个部分,是按什么顺序写的?

按时间顺序可以分为五部分。木兰纺织,木兰从军,木兰征战,木兰辞官,木兰还乡。

也可以概括为代父出征,征途思亲,十年征战,获胜辞赏,归家团聚。

研读课文  分析详略

这首诗详写什么?略写什么?文章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?

详写:从军缘由,行前准备,征途思亲,凯旋辞官,返回家园。

略写:战场生活,百战情况。

这首诗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、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,所以,对残酷的战争,一笔带过,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。

另外,这种详略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,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。

... ... ...

精读课文  分析形象

请大家精读课文,结合具体诗句,说说木兰有哪些可敬、可爱之处?

要求:

(1)画出表现木兰品质、性格的诗句。

(2)批注自己的理解。 

... ... ...

拓展延伸

想象作文

阅读课文第六段,木兰还乡后与亲人团聚的喜庆情景,发挥联想与想象,扩展诗中的画面内容,扩写为一篇记叙文。

要求:

(1)有故事情节。

(2)有具体人物描写。

反馈练习

注意下列句子中划线的部分,看看这些句子各有什么句式特点。

(1)问女何所思,问女何所忆。

这两句是复沓句。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,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,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。

(2)军书十二卷,卷卷有爷名。

这两句是顶真句。顶真,又称“联珠”。“壮士十年归,归来见天子,天子坐明堂”也是顶真。

关键词:木兰诗教学课件,鲁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PPT课件下载,六年级语文幻灯片课件下载,木兰诗PPT课件下载,.PPT格式;

更多关于《 木兰诗 》PPT课件, 请点击 木兰诗ppt标签。

《木兰诗》PPT免费课件下载:

《木兰诗》PPT免费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:学习目标 1.反复诵读,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,并背诵全诗。 2.复述表演,并领会其情节曲折,富于戏剧性,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。 3.人物赏析,..

《木兰诗》PPT免费课件:

《木兰诗》PPT免费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:课文导入 美国迪斯尼公司曾投巨资将中国的花木兰搬上了卡通银幕,轰动了世界,让全世界人民知道了这个英勇而美丽的奇女子。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..

《木兰诗》PPT免费下载:

《木兰诗》PPT免费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:学习目标 1、反复诵读,能背诵全诗。 2、理解课文内容,赏析人物,体会木兰代父从军、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。 3、体会本文排比、对偶、顶针、..